既已归家,李万里索性留在家里。等过完年再进京赶考。时下村里人对他家好奇得很,不顺路拐着弯都要过来看两眼。
村里祠堂已修缮完,找好夫子,只等年后开学。学堂取名为翠竹学堂,本村孩童束脩收的少,不少人都乐意送孩子过来。
就算以后不能当大官,能在镇上、啤酒厂或者在李家谋一份差事都不错。能识字会算术工钱要比简单的劳力高。
因为跑商张守带走了十几个汉子,李天德在村里招了几个人。
孩子只用交束脩买书本,逢年过节由村里孝敬夫子,学生家里是不用费心的。就在自家门口上学,吃住都在家里。如此一来,费用不算高。学堂现已招收本村孩童十三名。
附近村落的里长听说了,纷纷赶来商量。只是外村的孩童要过来上学,是没有翠竹村的孩童这般优惠的。
不过,总比送到镇上花费的银两少。这几天,几个村的里长刚跟翠竹村里长商量好。只是其他村子到底没有翠竹村富裕,能送孩子上学的不多。
朝廷的赏银,两个金锭子留给李万里。张守带走六个。余下两个,一个给何玉收着,一个拿去换白银。
李家额外给村里学堂捐了五十两,用来购置桌凳等。余下的银两留来备用。按李万里的意思,可用于资助翠竹村的“贫困家庭”上学,或者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。
这五十两换来山民的教育权。他们可与其他村子一样送孩子来上学。只是,没有翠竹村孩子的待遇。束脩不仅要贵些,逢年过节还要自家备礼给夫子。
但山民不在意,能读书已经很好了。山民一样可以科考,只是他们没钱送孩子上学堂。有些书院甚至不肯收山民孩子,怕孩子闹事。朝廷对外是一视同仁,但民间的歧视无时不在。
等改完户籍,一切都会越来越好。现在,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。新房子住着,餐餐都能吃饱。虽说是主家的房子,但顾真一家都住在这。他们也不怕被赶走。
让所有人意外的是,山民居然把适龄的孩子都送去学堂。翠竹村有些人家虽然有余钱送孩子上学,但怕读不出什么浪费银钱,想攒着盖大房子买牛,或是攒着给孩子当嫁妆聘礼。
见山民如此,村民还以为是得了李万里的吩咐。毕竟都是李家的工人。山民比他们还穷,怎么比他们还舍得?
现在最要紧的不是攒钱买地盖房吗?不知不觉中,村民和山民竟已融为一体,不再排斥山民在附近盖房。
等村民去问,山民说是自己的想法,想让孩子识字。山民的孩子少,适龄的不过六人。
虽然不是李万里的吩咐,但不少村民回去思索后也决定送自家孩子去读书。总不能别人家的都识字,就自家的目不识丁。将来找工都抢不过隔壁家的。
翠竹学堂一下又新增了八名学生。加上外村的三个,正好三十名。这规模都赶上青山书院的开蒙班了。
学生多,里长想分成两个班。两个夫子,一个叫识字,一个教算术。上午甲班识字,乙班刚好学算术。下午反过来。
里长整日忙里忙外,近来忙着准备给两位夫子准备年礼。虽说人还没来,但双方已经谈好,过年这种大节要提前准备好。礼多人不怪。
知道李万里要备考,里长攒了些学堂的问题找个饭后的时间过来问他。得到建议又高兴地忙碌去了。
里长看起来又比上次老了一些。村里发展得好,他的事不少。看着头发半白的里长,李万里感慨万千。除了在子女身上犯过糊涂,里长绝对是个值得信赖的里长,一心为翠竹村。
学堂的事情忙完,时间已经进入十二月。山峰已经变黄。唯有山脚下的竹林依旧翠绿,给天地间带来一抹生机。
张守等人已经走了半月有余,越往南走天气越暖。远处的山走近了又走远。与青山县不同,越往南走水越多,树越绿。
他们有时会路过一些城镇进去补给。镇里的人都好奇地看他们,他们也好奇看向对方。
这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。彼此都在想,这人是干嘛的。可是,他们不交流,擦身而过就不再想起。
到一些大城池,张守会售卖一些竹荪出去,打响名气。让这里的人知道,往北走有一座能卖山珍的小镇。
有些城池与青山县完全不一样。有他们完全不了解的习俗,会祭拜他们不认识的神灵,还会有他们没见过的吃食与货品。
可惜外地的吃食十样有八样吃起来总不那么合口味。一方水土养一方胃,他们的胃已经习惯青山县的饮食。
张守最感兴趣的就是各地的特色货品。其中有座小镇以麻布出名,全镇十个有八个都是穿麻衣。
据当地人所说,麻衣耐磨,吸湿,夏天穿着凉快。当地的麻衣与青山县不同。青山县的麻衣就是穷人穿的,越穷越麻。不止穿麻衣,精神也麻了。
在张守印象里,麻衣粗糙磨皮肤。穿不习惯的人要磨一磨才行。
可这里的麻衣不同,细腻,摸起来不扎皮肤,竟还有染色的。
在青山县,谁会给麻衣染色?都穷得没衣服穿,谁会这样做?到底与青山县不同。
张守起了心思,越往南走越热。那是不是越南的人越喜欢麻衣?麻衣再精致价格总比布衣便宜许多。张守当即买下十匹麻布。
只是过了麻衣小镇,又过了几个小镇,依旧没有找到出手麻布的时机。
南方城池有与青山县一般,穷人穿麻。这里的穷人根本不需要穿起来舒服的麻衣。要的只是价格便宜。
这批货成了烫手山芋。
好在曲虎有些许经验曾出言提醒。张守也是个谨慎的,不敢下大本钱。
此行最重要的是竹荪,其他都是附带的。跟队的人也可以倒买倒卖赚些辛苦费。只是不能误了行程。
十匹麻布价格不算高但也不低。张守有些沮丧,准备到一些城池廉价处理掉,减少负担。
下一个城池,是一个多水的城池。听说这里的水能直接流到海里去。城门口不远处就有一个码头,每天船来船往。
他们运气好还没进城就被另一队跑商的看中麻布。只是价格压得低,张守狠狠心都抛出去。银钱上倒是没亏,只是白辛苦一趟。
还有一座城池以瓷器闻名,最有名的当属青瓷。瓷质细腻,色泽纯洁,像一块上好的流淌着柔光的青玉。
瓷器不好运输,但夏人好瓷,来这里的人都不会错过。张守亦然,就连曲虎和马坤也买了些。其他人只能望瓷兴叹。
带着瓷器上路,走得都要慢一些。下一个城池,瓷器果然更贵,品质还没他们的好。
张守按捺住自己,不急不急,这里离瓷城不远,瓷器已不同价。那下一个城池岂不是价更贵?
果然,再下一个城池价更高。众人怀着这股兴奋劲赶过好几座城池,价格越来越贵。
哪怕如张守圆滑,马坤钱多,曲虎有经验之人,都兴奋得不得了。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,到下个地方。下个地方一定更高价。
直到,有一座城池打破他们的幻想。他们才得以冷静下来。直线飙升的瓷器价格居然降了下来。
没关系,这里是意外,下一处价格一定会涨回来的。可是,连续两三座城池过去,价格一跌再跌。
现在卖出去还是能赚不少。只是,比不得前面一些地方得价格。现在卖出去心里难受。赚到银两好像也不开心。只要一想到没在最高价的地方抛出,心里就难受。
三人商量一番还是按捺下来。下一处,只要不亏钱,无论什么价,他们都决定把瓷器卖出去。
令人欣喜的是,下一处瓷器价格较上一处稍涨。三人的瓷器很快卖出去。
他们继续往南走,又连续经过几个地方,瓷器价格还在上涨。还没开始后悔,下一个地方竟是又跌了。
简直令人哭笑不得。
跑商难处就在于此。永远无法预测下一个地方的情况。消息闭塞,就算自己走过,下一次来情况都未可知。所以,不少商队年年都是沿着以前的老路在走。
张守在纸上一一记录下来。除了地形、当地民俗风貌、饮食习惯,就连各种布、盐、粮、油的价格他都记。恨不得把遇到的不同的虫子都记下来。这些以后都有用。
张守的字写的一般,有很多人的通病,字大涣散。简而言之,就是废纸。没走几个地方,记录已经一大摞。
带着不方便,张守遇到驿站就寄回翠竹村。光是寄信花费的银钱都不少。幸好路上赚的时候多,能互相抵扣。
驿站不会送信到村里,只能送到镇上。李星和隔三差五去拿信。张守的信找人带回家给李万里。
马坤偶尔会给他寄信。他留着慢慢看,只是没回过信,也没办法回信。
有一回让曲虎看见,竟也学着寄信给李星和,说是感谢李星和。
自此,张守隐隐觉得,曲虎与马坤不对付起来。
只是管他呢。他们一个年轻力壮有个好身体,一个有护卫,真打起来还不知道谁会吃亏。只要不耽误行程随他们去。两人也是有分寸的。
每回收到张守的信,李万里都会整理誊抄一份。全当练字了。的确让他长了很多见识。
夏国与他所知道的古代有些许不同。若是张守等人提前几个月出发,李万里想跟着一起去。当游学能长不少见识。
如今从纸上窥见一二也不错,受益匪浅。
马坤也给李万里来信。说是出去方知天高地远,自己渺小。人生百态,酸甜苦辣,他也算得见几面。
李万里说不上好坏。马坤变了。从前在书院里无忧无虑的快乐小狗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忧愁。
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好像是自己的弟弟。他说不上什么滋味。弟弟肯定不能委屈的。马坤他也盼他过得好。
情之一字,实在让人难测。
看着旁边说要陪他看书,实则书页半天没动已经双眼无神的夫郎。李万里不由乐出声。真可爱。
幸好,他领悟得够早。
得他一人相伴,人生有趣得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