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必先和李万里去镇上,马坤在学堂少两人说话。不过,他一向活泼。不管把他放哪里,哪怕是放一群哑巴中,只要哑巴会点头会眨眼,他都能说点什么。
比较惨的是,马父每天都会抽查马坤的学习进度。答不出来会被臭骂一顿。开始,他母亲还能劝着点。
直到马父有一次骂到嗓子嘶哑,结果马坤听到快睡着。被他母亲发现后,又挨一顿说。
现在马坤的情况是,马父骂完,马母在一旁查漏补缺跟着说一顿。马坤苦不堪言,真想住在青山书院不回家。就像现代社会爱躲车里抽烟的男人一样,马坤爱在回家路上招猫逗狗逃避回家。
马坤深刻反省,一切都是因为乡试不利。要是考上秀才,一切都会好。想到考上秀才,马父亲自给自己端茶倒水的样子,马坤美到不行。
但马坤也了解自己。他就不是个能坐得住的人。马父也有意让他接家里的生意。只是,要求他一定要考上秀才。秀才不算白身,有自保之力。
在做题和作弊之间,马坤选择做法。做题累脑,马坤不喜欢。作弊没胆,只能做法。然而,求了两三次佛也没什么成效。马坤想到李万里,后半年进步神速的前舍友。
李万里指定是拜了名师。要是自己也能拜到大儒名下,秀才还不手到擒来?
只是,还没跟小哥儿套上近乎,小哥儿就不来镇上。马坤一连在书院守了十来天都没见到李星和。
李星和对他跟其他书生还是有区别的。毕竟,这个是哥哥的好友兼同窗。只是,马坤来多几次,李星和就烦不胜烦。整天就马坤话多,又不买东西,挡住其他客人。
而且,这书生怎么回事?话里话外跟自己套近乎,又问哪里人,又打听家里长辈。什么意思?
调戏他?
真不是个好东西。
事实是,马坤真不知道李星和和李万里是兄弟。他实在没往这方面想。
马坤坚持到李星和面前打卡,展现自己的风度翩翩。期待李星和能发现他聪明的大脑,和求学若渴的苦心。
李星和受不了,“不买就走开。”
马坤,“你跟万里兄是什么关系?”
李星和翻白眼,不是去过他家吃酒吗?还问?故意调戏人。哥的同窗品行不好。他不理马坤,忙着招呼其他客人。对马坤一个笑脸都没有了。
马坤灵机一动,“我要十个书签。”
李星和马上换上笑脸,“好嘞。”
买完书签,李星和总算理他了。只是,十问十不答,一直用看白痴的眼神看他。导致马坤也怀疑自己真是白痴。
不过,小哥儿能理自己就好。马坤告诉自己,慢慢来,不急。离下一次乡试还有两年。夏国乡试两年一次,再往上就是三年一次。
可是,好景只有一天。接下来十来天,李星和不来摆摊。马坤郁闷至极。未来秀才创业未开始就宣告失败。
马坤都要放弃了。结果,又发现李星和开始摆摊。这怎么不算缘分呢?
这下,他顾不得风度翩翩的身形。从书院门口冲李星和的摊位跑过去,还差点撞到人。
马坤,“我还以为你不来摆摊了?”
李星和正从背篓里给另外一名书生找书签,“竹子的有这三种款式。这个是新款式,以前没卖过的。”
书生买了新款,李星和麻溜收下铜板。送走客人,他也不理马坤,自己在脑海里想新样式。
竹书签最近都被他想出花来,出了很多新款式。还有竹书桶、水杯,还出了收纳纸笔砚台的竹制文具盒等等。
马坤见到李星和就高兴,一点也不在意李星和的冷淡。他依然笑着说,“小老板,给我来十个竹书签。”
上次才买十个,现在又买十个?这人到底有多少本书要看?或者是有多少本没看?说不定是个喜欢半途而废的人,一本书总是看不完,才要用这么多竹书签。不过,管他呢,能赚钱就好。
要买东西,马坤不是讨人厌的哥哥的同窗。李星和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客人。李万里都给他打算好了,以后在镇上开个店铺给李星和。至于要卖什么,李星和还没想好。李万里已经托何大舅留意镇上的店铺。
马坤继续唠叨,“你别害怕。我只是想跟你说说话。”不熟悉,怎么接触大儒?
“你应该知道,我跟万里兄是同窗也是好友那天吃酒,咱还见过的。我真不是坏人。”
李星和无语。你跟我哥是好友,那还调戏他弟弟?哪有男人,天天围着一个小哥儿大庭广众之下说个不停。是何居心?
李星和敷衍,“哦。”
“你记得我吧?那太好了。吃酒那天,你还给我坐的那桌上菜。”
李星和捂嘴打哈欠,“对。”
马坤更兴奋,可算找到突破口,“不是万里兄的好友,还吃不上他的秀才宴哩。我们书院就请两人,另一位在县里没去成。就我去了。我跟万里兄关系最好。”
李星和眨眨眼赶跑困意,“嗯。”我哥是秀才我骄傲了吗?
马坤更开心,“你跟万里兄关系一定很好吧。他都请你了。只请了你一人吗?”有没有请你家中长辈,是哪位是哪位?
李星和开始收拾东西,“哦。”我是他弟弟不用请就能吃。
怎么不接招,马坤图穷匕见,“说这么久,还不知道你的名字?”
李星和,“让一让。我收摊回家了。”
马坤无奈,但他不是个轻易被打倒的人。除了学习上。他会继续努力的。起码李星和愿意回话了。
年后回书院,李万里专门针对自己弱项进行练习。他十天半月就会写一篇策论出来。
吃饭时想到农民不易,写几篇“农民赋税负担”、“土地制度与农民权益”、“农业技术与社会发展。”
买纸笔,想到重农抑商,写几篇“商人地位与国家经济”、“商业与经济规律”、“商业活动的影响”等等。
他是擦边写的,主要是为习惯写策论体。至于,军事、权贵的话题他是一点不敢沾。哪怕这样,夫子时时感叹,你是真敢写。
虽然有很有奇思妙想,夫子理解不了,但夫子更为欣赏李万里。勤学、伶俐又有行动力。
夫子帮着批改完,李万里还会找苏必先讨论。苏必先是土生土长夏国人,又是学霸,与李万里是同期学子,两人探讨往往能撞出更多的火花。
赵家专门请大儒给赵璋授课,这就是古代的私教。赵璋在县学多是掩人耳目,做做样子。县学的夫子有些只有秀才,最高不过举人出身。在赵璋眼里不够看。
李万里带起甲班练策论、互相传阅讨论的氛围。开始,赵璋还不以为然。有空时听两句解解闷。只是,听着听着就不对劲。这群秀才还挺有想法的。赵璋从中受到很多启发。
最明显的是,李万里所写的“商道”。赵璋自誉为某个皇子的钱袋子,都没李万里对经商一道想法多。多是他没听过,没想过的法子。赵璋觉得有趣,与幕僚商讨后,觉得可行。
干脆直接挑一间香满楼试验,这个法子也是李万里说的“试点”。这个点非常成功,试点的香满楼当月利润翻倍。
赵璋重视起来,偶尔会加入讨论。他尤其重视李万里,甚至会抄录李万里的策论给幕僚讨论。连对苏必先都冷淡不少。
赵璋有大儒教导,在甲班与苏必先轮流当第一。赵璋不由对苏必先多几份关注。苏必先以后必定会进入官场。
如此有才学的人,能提前拉拢最好。只是,苏必先人情上不太懂得变通,对他这个京城出身的世家公子一直平平淡淡的。与班上其他同学态度相差甚远。苏必先对李万里倒是多几分亲密。
李万里既然真有几分才学,又与李秀云同村,为人还算识趣,提携几分也行。李秀云身份低了点,翠竹村能出个人物也算抬一抬翠竹村的身份。只是,在世家眼里,哪怕李万里考中状元也是不够看的。聊胜于无吧。
“天下之中,诸侯四通。世人皆知这个道理。只是,万里兄觉得何地担得起天下之中这个称号?”赵璋说完,其他学子安静下来,纷纷看向李万里。
虽然很惊讶赵璋会加入讨论,但李万里还是认真回答,“中原腹地,水陆兼并,四通八达之地即可。至于是哪块地方,见仁见智。”
赵璋出身世家,世家手中定有夏国舆地图。李万里农家出身,尚未游学,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学,他知道就不符合常理了。哪怕是听人说过,此时拿出来说也不好。这不是那听风就是雨嘛。
赵璋对李万里兴趣更大。他是知道有一块地与李万里说法相符的。赵家年前刚扫清障碍,置重金在那块发展。只是,尚未见成效。倒是与李万里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只是,怎么可能?这块地方是赵家幕僚商讨已久才定下的。那可是把赵璋几十年的家底投一大半进去了。
赵璋打量李万里,“万里兄若是得空,诚邀万里兄小酌几杯。今日听君一席话,茅塞顿开。万里高瞻远瞩,佩服佩服!”
闻言,甲班学子低下头偷偷打量两人。赵世子是看上李万里了?
看来,李万里在甲班的地位要变一变了。能得世子看中,李万里以后能走到哪一步不好说。至少,他不是他们这些秀才能得罪的。